可持续性的建筑和居住都离不开大自然,在宿心集美好生活共创社区,我们探讨最大限度地把现代化建筑融入自然,以此构筑一个新乡村聚落。这次我们与“新游牧主义”的共建人、时地建筑创始人李烨一起,讨论任何共建“与自然共生”的村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宿心集: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为什么选择加入「新游牧主义」项目吗?
李烨:中铁黑龙滩诗里阡陌宿心集美好生活共创社区位于黑龙滩,项目是天府新区靠近眉山的自然保护区,占地有1100亩,是一个比较大的地块。在这里,我们希望把自然和农耕状态保留,只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个“微开发”。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乡村是怎么样子?中国的乡村要走向什么样子?是一个探索性的项目。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它的功能性,年轻人要怎么参与到项目中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把现有的自然,合理融入建筑中( 效果图©时地建筑)
宿心集:你第一次去到黑龙滩,是什么样的印象?

 

李烨:初次去到现场,这个区域里有一个自然和农耕交织的状况,既可以看到自然生态的部分,比如浅丘地貌,还有旱田、稻田互相交织。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芦苇河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期李烨和团队多次去现场踏勘,深入了解黑龙滩的生态自然
宿心集:当地的自然其实很有特色的,可以运用到设计中吧?
李烨:我们会大量保留当地的特色,比如浅丘和河滩,我们都保留了。在第一期的美好生活共创社区的部分,我们仍旧保留了农田和自然。在宿心集酒店的设计部分,我们让本地的植物大部分都保留,基本上保持着当地的自然现状。
宿心集:就比如说你们会运用当地的土壤,去融入到建筑中?
李烨:踏勘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场地土壤颜色的混凝土实验,以紫色湿润雏形土为主,这种紫色土多为侏罗系红色砂泥岩、泥灰岩和白垩系紫色砂泥岩、砾岩构成,在盆地内随处可见。所以,四川盆地又有“红色盆地”之称。团队从项目地采样了一些土壤的颜色样本,使用灰水泥、白水泥、砂石(细骨料)、石子(粗骨料)、水、混凝土无机颜料染色剂(氧化铁)进行不同配比的实验。此实验成果将与施工方在项目地进行大样实验,用做建筑材料之一。
宿心集:生态环保方面也在设计的细节中呈现了。
李烨:这次包括回收材料制作的透水砖也是建筑材料之一。生态环保方面包括坡屋顶自然排水,建筑区域形成生态通廊,收集雨水,灌溉农田。垃圾的分类处理也尽量做到环保节能,比如干垃圾回收利用,统一填埋或作为再生资源,厨余垃圾可以进入沼气池,提供热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黑龙滩现场采集回来的土壤,研究制作成建筑使用的混凝土
宿心集:在你参与的设计中,自然占比多少?

 

李烨:希望在我们设计的地块里,自然和人工是一半,甚至自然要多一点。人在大地栖居,不可避免要有人工活动。人工活动和自然其实是像中国的太极概念,阴阳互生,有了自然才有空间,好的空间更有自然。

 

宿心集:你对目前的美好生活共创社区工作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

 

李烨:对未来社区的探索。里面包括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人和空间的关系,不同社区之间的交互,以及对未来的探索。我认为一个聚落,思想永远走在前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宿心集美好生活共创社区里探索乡村未来社区的样貌 ( 效果图©时地建筑)
图片
宿心集:目前年轻设计师已经开始参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关注可持续性发展了,在自己的设计中加入可持续的概念,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趋势的?

 

李烨:这是必然的趋势,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城市化的不断跃进,一代又一代的人习惯了消耗资源去生存。目前工具的进步,比如AI的发展,人们将从忙碌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这个议题,年轻人自然越来越关注这些了。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未来很重要的一种探索方向,是设计的一个必选项。
宿心集:除了是一个设计的必选项外,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李烨:基于在地性,构建一个新时代聚落。在这里有活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是自然环境、在地文化、建筑空间还是社群营造,都用最小干预更新场地原有资源,再设计健康的生态系统。
宿心集:要建一个聚落,困难度在什么地方呢?

 

李烨:最困难的地方是能不能提供一种思想,是否提供具有号召力的精神。一个聚落的兴起,首先要有一种精神指引,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场”,有了这个场,做什么都是合理的。这也正符合我们对未来乡村社区的探索。

 

宿心集:在宿心集的美好生活共创社区设计中,有没有把当地的植物或者地形特色,延续到设计中?

 

李烨:我们保留很多浅丘地貌的特色,也把浅滩的植物,都融入到建筑中。这里将会呈现“分散式布局”,我们选择保留了90%当地植物,在梳理这些植物的过程中,思考如何让他们成为空间的一部分,让建筑本身通过一些路径的表达,渗透、穿过自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时地建筑提出“未来乡村生活宣言”
宿心集:你希望一个好的社区要具备什么精神?

 

李烨:表达人栖居于大地上的一种精神。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滋养。从我们时地建筑的名字来看,此时此地的栖居,不仅得到身体上的舒适,同时有精神上的滋养。在这里我能感受我跟世界的关系,我和自然的关系,我和自己的关系,在纷纷扰扰的世俗生活中,有一片天地能领悟自己的内心。
宿心集:可以大概给我们剧透一下,宿心集的美好生活共创社区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

 

李烨:从人的体验来看,这里可以把人从城市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土地上居住。宿心集这个“心”字很重要,抵达人心的内心深处。“集”也很重要,对未来的探索,相关的这些人、事和业态,让有相同志向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也会是不断的惊喜。
宿心集:城市与乡村的动线会变得更多维?
李烨:项目在成都一小时经济圈,是城乡二元之间,我们项目前提就不要单一的动线。多维动线,鼓励人们自由探索。
图片
宿心集:你怎么理解“新游牧主义”呢?

 

李烨:是有一点超前,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一种趋势。

 

宿心集:的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样工作和生活了。
李烨:现在的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把人们从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来的人将花更多时间在创造力上,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必拘束在某一个场所,因为以后的大多数工作基本都不会是在固定场所,这就打破城市和乡村的关系。这已经进行根本性的颠覆,会引发一场革新,关于生活方式的革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个聚落的诞生,也许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新,未来人们会在自然里自由游牧(效果图©时地建筑)
宿心集:你怎么看待“数字游民”呢?
李烨:他们是这次“革命”中的先锋军,率先掌握了这样生活方式的人,开始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宿心集:那你觉得你可以成为“数字游民”吗?
李烨:我自己也希望有条件可以成数字游民,但是建筑行业确实是一个对场地要求很强的职业,需要人与人的交流,还有对工作地点的要求特别高。希望以后建筑设计也可以突破地点限制,相信未来应该会有更好的条件去解决这个问题。
宿心集:你认为成都会成为一个数字游民的理想旅居地吗?

 

李烨:成都在朝这方向去发展,因为这个城市有这份包容,有理想主义的基因。过去几年,成都正在成为大都市,也在飞速发展中,人们都感叹这里已经不是一个悠闲的成都了。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基因还在,毕竟成都人几百年来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生活,再加上周围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这在中国其他城市来说都是排名靠前的。我相信,成都是个适合旅居的地方。其实有特色的地方,就会有特色的迁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在宿心集美好生活共创社区(项目设计单位:时地建筑)得以最大程度实现(效果图©时地建筑)
策划/宿心集
文字/陈稳
编辑/陈稳
设计/沉山泥
图片/时地建筑
© 四川宿心酒店管理集团版权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游牧主义™共建计划Vol. 2 | 孜孜:户外活动拓宽了生活界限,更有能量去面对庸常日常

 

新游牧主义™友好社区共建计划Vol. 1 | 王寄梅:等待土地恢复肥力后,自然有答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