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徐冰的语言”作为艺术家徐冰在上海举办的首次大型个展,也是迄今为止他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个展,将通过近70组代表作品,囊括版画、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集中展现徐冰在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借用东方思维转化出的独特艺术语言,并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艺术经典:从书写体验到中国艺术的精华,从社会现场的视觉碎片到全新概念的电影和装置,从传统文字到未来元语言的大跨度实践,以及最新的太空艺术实践。
策展人给了这个展览题目,我想有两层含意,一是,这个人爱用语言文字做艺术;二是,总在尝试新的艺术语言。
——徐冰
文字语言
文字是文化概念里最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即是触碰文化之根本,对文字的改造即是对人的思维最本质部分的改造。
正在步入赛博和太空时代的我们,仍然使用着图画般古老的符号在交流,真像是生活在穿越中。在这点上,我们是幸运且特殊的,我的艺术在冥冥中被其引导。
——徐冰
01《A,B,C…》

©徐冰工作室
这是徐冰于90年代到达美国的第一件作品,由36个大型的陶制印刷字模组成,将26个英文字母中文“音译”汉字对照展示。
02《文字写生》

©徐冰工作室
顾名思义,是以“文字”所写的“图画”。此系列始于徐冰1999年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时创作,他用文字写生的方法,将山水的视觉意象转化为文字。
03《猴子捞月》

作品展出现场 ©浦东美术馆
进入美术馆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徐冰的《猴子捞月》。此作品将21种不同语言里字义为“猴”的文字做象形化处理,让它们首尾相连,“还原”了同名的中国寓言故事里的一幕。
04《转话》

©徐冰工作室
《转话》计划是一个关于不同语言间转换的可能性及程度的实验。从一篇中文开始,译成英文,又由英文译成法文,再由法文译成俄文,以此方式再译成德文,西班牙文,日文,泰文。再译回到中文。最后将前后两篇中文做对比,看看与原文的出入有多大。
05《小企业七言集》

©徐冰工作室
此作品是2021年问世的用服装标签写出来的诗集。徐冰搜集了数万个服装品牌水洗标,再通过专门的程序对标签上内容的分类和文字的平仄音进行整理,拼合产生“诗集”,诗集中每个词汇都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06《文字隐身术》

©徐冰工作室
此作品在不改变原始文本内容的前提下,把文字隐藏了起来。徐冰用拆解文本样貌的方式做掩护,转了一个弯将真实文本送达。
其他著名文字语言作品还有《天书》、《英文方块字》等,展现了徐冰围绕文字语言创作的无限可能。
艺术语言
艺术说到底,就是艺术家面对时代有自己的话要说,而要把这话说到位、说得有感觉,就必须找到新的说话方法。
历史上大师用过的,甚至自己过去用过的方式都不能直接拿来再用,因为外环境和自己都在变化,这就要求艺术家寻找更有效的语言,这就是新的艺术表达法被创造出来的原由。
——徐冰
01 《背后的故事》


作品展出现场 ©浦东美术馆
此作品可以说是“光的绘画”,徐冰运用干枯植物、報紙、塑料袋等废弃物在宣纸、玻璃背后,通过调节光在空间中的状况,呈现中国画的效果。
02《烟草计划》



作品展出现场 ©浦东美术馆
徐冰搜集整理与烟草有关的各种材料,展现了制烟材料的丰富度,构成了一个难以界定是属于社会学还是艺术之延伸的项目。烟草意义的“含混不确定”、材料的多义性,被转化为一种明确、积极的语言,也给观众带来极具感染力的视觉效果。
03《蜻蜓之眼》

©徐冰工作室
这是徐冰用监控视频做的一部剧情电影。他搜集大量监控影像素材,试图从这些真实发生的碎片中串联出一个故事,被称为是“影史上没有过的电影”。
04《凤凰》

作品展出现场 ©浦东美术馆
此创作源于徐冰对城市化、新工人及资本积累的思考,他直接取建筑所用材料、建筑废弃物、生产设备、劳动工具,通过再创作,使这件装置作品得以诞生。《凤凰》的每一次起飞都是一次意义的重建。
此外,《尘埃》等其他对多重文化背景、社会现场能量、多样化媒材的艺术语言探索,也同样具有深度的学术价值以及视觉体验的巨大张力。
徐冰的“语言”从不受形式与媒材的限制,这些语言,有的在空中,有的在地面,有的在光里,有的在纸上,有的在布上,还有的在视频图像里,不断地运用社会现场的能量,激活观众的想法,提示出看问题的新角度,与观众对话:
“今天,我们用什么做艺术?”
此次,徐冰还亲自为观众们录制了本次展览作品的语音导览哦!还等什么,“徐冰的语言”展览明日正式开幕,浦东美术馆等你来一一解读这些“语言”!

/购票通道/

【2022年指定日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