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汲水,在回溯中展望未来。上海明珠美术馆2021年11月6日至2022年2月20日,策划举办题为“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因为想象,《神曲》与《山海经》都有了奇幻瑰丽的魔力,文字将不可见的可见,又激发无数艺术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鲜活的图景。

 

图片
“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展出现场

 

恰逢被誉为“意大利语之父”的诗人但丁逝世700周年,“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在关于史诗巨著《神曲》部分带来5位意大利艺术家西尔维娅·坎波雷西(Silvia Camporesi)里昂·康蒂尼(Leone Contini)瓦伦蒂娜·福瑞安(Valentina Furian)玛塔·罗伯蒂(Marta Roberti)马里内拉·塞纳托雷(Marinella Senatore)的最新创作。

 

图片
“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展出现场

 

与之呼应的是上古奇书《山海经》部分,甄选呈现相关联的7位中国艺术家柴一茗彭薇邱岸雄邵译农孙逊邬建安吴俊勇的精彩作品。用视觉艺术激活古代文本,构建起中国与欧洲古老文明绚丽多姿的新时代对话。上海明珠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划李丹丹表示:“某种意义上讲,传统与当代是一对流动的概念,伟大的文化遗产在各个时代成为启发新创作的重要资源,源远流长的文明也在不断创造中绵延与积淀。”

 

图片
展厅入口,《神曲》手抄本还原与特制影片展出区域

 

“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得到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共展出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70余件多元媒介作品,涵盖文献、绘画、版画、剪纸、装置、影像、艺术家书等丰富表现形式,从神秘雄奇的文学遗产出发,通过艺术家们丰沛的想象力与饱满的创造力,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建立与当代社会及人类处境的艺术连结,积极促进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但丁与《神曲》
“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图片 

桑德罗·波提切利1495年绘制的《但丁肖像》(图源网络)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诗,约创作于1307年至1321年。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被誉为“意大利语之父”,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图片
 米切利诺画作《但丁和三重世界》局部,1465年(图源网络)
 
但丁起初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然而薄伽丘在撰写《但丁传》时,为了表达对但丁的崇敬,称其为《神圣的喜剧》,之后便以此名流传。中译本通称《神曲》,其始于100年前,亦是但丁逝世600周年之际,钱稻孙用文言楚辞体裁从意大利语直译出的前三歌,命名为《神曲一脔》。

 

图片
 亨利·霍利迪画作《但丁与贝雅特丽齐》,1884年(图源网络)
《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全诗分《地狱》《净界》(又译《炼狱》)《天堂》三部,每部33歌,加上第一歌序曲,共100歌,14233行。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由诗人维吉尔和女神贝雅特丽齐作为向导,对“三界”进行了游历。诗人以极其广阔的画面和对旅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充满浪漫色彩及丰富想象的离奇故事,更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变革,透露出人文主义的曙光。

 

5位意大利当代艺术家

《神曲》全新视觉诠释,从黑暗走向光明

 

博尔赫斯赞叹:“一切书籍的顶峰就是《神曲》。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曾给过我如此强烈的美学震撼。”自问世以来,《神曲》为无数的诗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源泉,成为影响欧洲文化的经典巨著。本次展览《神曲》部分系意大利文化部Cantica21艺术竞赛项目中脱颖而出的5位意大利当代艺术家为我们带来的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全新领会和视觉诠释。跟随他们的作品在黑暗中蜿蜒地走向光明,在展厅中的这段旅程象征性地回溯和对照着但丁在《神曲》中的幻游

 

图片

瓦伦蒂娜·福瑞安作品《恰科》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展览从但丁笔下囚禁着罪恶深重的灵魂的“地狱”开始,在瓦伦蒂娜·福瑞安的影像作品《恰科》中,营造出沉浸式的暗黑氛围体验。但艺术亦赋予了希望的可能。

 

图片

马里内拉·塞纳托雷作品《攀登星辰》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马里内拉·塞纳托雷《攀登星辰》中,但丁的叙述被大胆的重新诠释,大恶人渎圣者万尼·符契的灵魂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得到救赎。

 

图片

玛塔·罗伯蒂作品《异世界动物寓言集》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图片

玛塔·罗伯蒂作品《异世界动物寓言集》局部

 

但丁在《神曲》中对人的净化有诸多暗示与隐喻。玛塔·罗伯蒂从《神曲》中具象的动物着手,其作品《异世界动物寓言集》寓言性地重现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变形融合。

 

图片
西尔维娅·坎波雷西作品《隐藏的学说》相片装置展出现场
图片
西尔维娅·坎波雷西作品《隐藏的学说》艺术家书展出现场

 

西尔维娅·坎波雷西则创作了一本艺术家书以探索和验证诗中反复出现的抽象数字的内涵,试图揭示“隐藏的学说”

 

图片
里昂·康蒂尼作品《净界山》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神曲》之为“喜剧”在于这是一段克服困难、不断冒险、净化自己,并最终获得奖励的旅程。而此次《神曲》部分展览的终点正是里昂·康蒂尼《净界山》,站在近代历史的战争的废墟上,垒起的瓦砾螺旋上升,再生为一个孕育着生命的绿色花园空间:我们处在这一朝着未来转变的过渡地带,但生机或许已经悄然到来。

 

4本《神曲》手抄本还原

图文并茂的14世纪珍罕版本

 

图片

《神曲》手抄本还原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立足“有书店的美术馆”的特质,秉承“书籍之为艺术”的理念,上海明珠美术馆在呈现当代创作之外,于展览序章部分规划特别空间,展出来自意大利特莱加尼百科全书学院4本珍贵《神曲》手抄本还原,让观众能够以感性而直观的方式体会文本与图象由来已久的水乳交融,以及经典文学作品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图片
特制影片截图

 

展厅中为本次展览精心制作的影片亦将几个世纪以来,伟大的文学作品《神曲》在视觉艺术领域所激发的蓬勃创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与展现。

 

上古奇书《山海经》

“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山海经》被学者誉为“吾国古籍,瑰伟瑰奇之最者”,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经历漫长岁月才不断增益成书,于先秦时期成形。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对《山海经》做了勘校整理,形成后世的定本,晋人郭璞最早为之做注。

 

图片

清代套色印刷《山海经图》中的烛阴与夸父(图源网络)

 

《山海经》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全书仅三万一千余字,却包罗万象,共记载山名五千三百多处,水名二百五十余条,动物一百二十余种,植物五十余种,除神话传说外,还涉及地理、天文、历史、宗教、民俗、气象、动物、植物、矿物、医药、人类学、民族学……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百科全书式的记述。

 

7位中国艺术家

从《山海经》出发,自造漫游之境


《山海经》的图像史自古有之,诗人陶渊明就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名句。“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中,甄选7位中国艺术家《山海经》出发的多元当代创作,绝非插图式的注脚,让古代文本成为撬动想象的支点,展开一场充盈着东方意蕴与当代思辨的视觉冒险。

 

图片

邵译农作品《天上人间——13》局部

 

与但丁别过,邵译农用色彩与留白将我们引入于绢本上铺陈的东方神话场域(《天上人间》系列绘画)。

 

图片
图片

邱岸雄《新山海经》系列版画作品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邱岸雄用经典的体例和戏谑的方式赋予他的新异兽以正统的起源(《新山海经》系列版画)。

 

图片

邬建安作品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图片
邬建安作品《白日梦的森林——桐》局部

 

邬建安在古老的文本与传统的手工艺中汲取养分,用当代的艺术语言构建一方有声有色的神话领地(《白日梦的森林》系列装置等)。

 

 

图片
孙逊《鸱吻之泪》系列作品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孙逊用充满张力的笔触和大胆的想象开启全球化语境下关于东亚文化现代性的反思(《鸱吻之泪》系列绘画)。

 

图片

柴一茗作品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展出现场

 

图片

柴一茗作品《山海经变之大荒东经之六》局部

 

从奇异的生灵到山川河流,柴一茗将广大与精微、文本与想象进行暧昧的杂糅,以个人化的方式对古老的“地理书”进行亦真亦幻的描绘(《山海经之南山经》等系列绘画)。

 

图片

“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展出现场

 

图片

吴俊勇现场创作作品《风穿过松林》局部

 

图片
吴俊勇动画作品《飞舟》展出现场

 

《山海经》里神话故事俯首皆是。无独有偶,在展厅深处,两位艺术家都通过绘画和动画并置的方式,“从故事出发,创造新的故事”吴俊勇将东西方文学与图像资源为我所用,创造出一系列熟悉又陌生的视觉图景(《风穿过松林》绘画《飞舟》动画)。

 

图片

彭薇《我们都需要故事》系列绘画与动画作品展出现场

 

图片

彭薇作品《我们都需要故事·塔4》展出现场

 

彭薇用举重若轻的方式探讨着诸如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故事仿佛折射人类存在的棱镜等超越文明疆界的古老而鲜活的议题(《我们都需要故事》系列绘画与动画)。

 

展期内重磅讲座同步启动

探秘《神曲》与《山海经》奇妙内核


此次展览期间,围绕《神曲》与《山海经》,明珠美术馆特邀专家学者从多角度解读分享。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作家包慧怡谈《神曲》中的怪物与魔兽(该讲座与译林出版社合作推出),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以神熊与玄玉的新发现为例探讨《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思亮解读《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等等丰富扎实的内容。

本次展览还专门设计了“神游山海经”主题的儿童探索手册,分“神话传说”“神秘国度”“神奇动物”三个篇章,配以手绘插画,用深入浅出的趣味形式引导小观众们自主探索《山海经》的世界,并且可以动手填色、绘画,手脑并用,寓教于乐。儿童戏剧冬令营也在筹备中,用戏剧编织中国古典故事。

 

图片

“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现场观众

 

古老文明的新时代对话

书籍与艺术的跨时空交流

意大利史诗巨著 vs 中国上古奇书

5位意大利艺术家 vs 7位中国艺术家
 

70余件想象力非凡的多元当代创作

绘画、版画、剪纸、装置、影像、艺术家书等

14世纪珍贵《神曲》手抄本还原

......
 

图片

设计:hesign / 何见平

 

 / 展览信息 / 


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

展览日期:2021年11月06日—2022年2月20日

展览地点:明珠美术馆(上海市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8楼)

参观时间:每周一闭馆;

周二至周四10:00-19:00(18:00停止入场);

周五至周日10:00-22:00(21:00停止入场)



 / 购票通道 / 

 

 

儿童观展:一位持票成人可免费携一位身高1.2米及以下的儿童观展

学生/老人票:45元/人,学生可凭本人学生证(本科及以下),65岁以上老人凭本人证件可享,请于展览现场购买

免费观展:医护人员、军人、消防员、残障人士凭本人证件可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