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纪录片对这位出了名行事隐秘的设计师提出了相互矛盾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真相的质疑。

 

 

引言

 

Martin Margiela是公认的时装史上最有才华、也是最神出鬼没的设计师之一。(下文将详细讲述这位传奇大师的故事)因此,当荷兰的Mint Film公司发行了纪录片《We Margiela》时,人们的兴趣理所当然地被激起了。

 

影片追溯了Margiela创办同名时装屋的历史和(其本人隐退后的)遗产。该片导演Menna Laura Meijer采访了Margiela以前的团队成员,包括该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兼Margiela的商业伙伴Jenny Meirens。2017年,就在这部纪录片上映前不久,Meirens便去世了,其中还包括Margiela团队的新闻负责人Patrick Scallon、针织服装设计师Lutz Huelle以及秀场化妆师Inge Grognard。团队回忆起了那段时光,在那栋白房子里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和惊心动魄。据Meijer说,Margiela拒绝参与她的纪录片,这并不奇怪,也符合他多年来的隐匿形象。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一部新的Margiela纪录片正准备见世,参与制作的正是这个隐匿的男人。《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在纽约纪录片电影节上首映的电影(Raf Simons和Rick Owens都在现场),正如片名所言,由Margiela自己来讲述这个品牌的历史。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出了名隐匿的设计师决定让自己接受纪录片的完整拍摄?

 

那么《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到底是什么呢?一个突然决定打破其所有关于隐匿和沉默规则的设计师的清晰理性的肖像?还是Margiela试图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塑造自己先前的遗产?我们一无所知。即使Holzemer表示Margiela不可能重拾时装设计师这个身份,但毋庸置疑,Margiela是一个对当代时尚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设计师,只是尚且存疑的是——这场“Margiela罗生门”背后的真相。

 

 文 by : Mascarar_11

2008年Margiela团队经典合照

2008年Margiela团队经典合照 

 

 

 

 Martin Margiela

Belgian Fashion Awards 颁奖现场

 

在比利时时尚奖(Belgian Fashion Awards)将评审团奖颁给他之后,他本人来信领奖了——神秘如他,当然不会到场露脸。

Martin Margiela 在信中回忆起了 1983 年时他获得的第一次认可。虽然不是“安特卫普六君子”中的一员,但 Martin Margiela 对于时尚的意义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10 年前,他突然退出了自己的品牌,从此少有音讯,留下一众猜测、遗憾与唏嘘。

在信中,Martin Margiela 提起了自己退位原因:

 

“我觉得自己再也无法承受这世界日益增长的压力,也无法应对过度增长的贸易需求。我很遗憾,社交媒体的过度参与已摧毁了等待的快感,让时尚变得毫无惊喜。而这些对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除了这封信件之外,人们还是不知道隐匿后的他究竟在做什么。

在未从时尚圈里“消失”之前,Martin Margiela 就遵循“三不原则”,不受访、不拍照、不露面。如果想要采访他,你只能乖乖地把问题打在纸上,传真到他巴黎的工作室。

 

由他创立的时装品牌 Maison Martin Margiela 也像一个代号为 MMM 的“秘密组织”。品牌没有统一的 logo,不找代言人也不曾投放任何广告。

不过,这样一个“秘密组织”也彻底颠覆了服装设计的意涵,Martin Margiela 本人更是被视为传奇。

/ /

Maison Martin Margiela

/ /

Kate Moss in Maison Martin Margiela

Margiela 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安特卫普六君子”全部毕业于这个学校)。毕业之后,他师承当时红极一时的法国设计师 Jean Paul Gaultier,帮他打下手。习惯了独自工作的 Jean Paul Gaultier,回忆起与他共事的那段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所以当 Margiela 决定自立门户的时候,他十分不舍,但也坚信这个天赋异禀的年轻人一定会成功。

 

川久保玲或许是 MMM

第一位客人

 

MMM 背后有一个隐藏的“女人”,Margiela 的灵魂伴侣: Jenny Meirens。在比利时纺织工会举办的比赛上,Meirens 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年纪亲亲的毛头小子,之后他们便成为了朋友。

 

 

Meirens 是一个先锋级的买手。早在 1984 年,她就开设了自己的买手店,代理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等设计师品牌在安特卫普的生意。

第一次去东京和川久保玲谈生意的时候,Meirens 穿了一身 Margiela 设计的衣服(包括鞋子)。面对着没有任何表情的川久保玲,Meirens 最后鼓起勇气问:“你觉得我穿得怎么样?”川久保玲沉默了一会儿,“我很喜欢你的鞋子。”她随即向 Meirens 订购了一双,这样说来,川久保玲或许是 MMM 的第一个客人。

 

以日本“分趾袜”为灵感的品牌标志

Tabi Shoes “分趾靴”

 

1988 年,Martin Martin Margiela 正式出道。一开始的时候,整间公司只有他们两个人,这个情况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各路设计师极尽所能地奢华,这两个人却反其道为止,对这些凸显“设计师”标签的设计嗤之以鼻,他们要让设计回归到衣服本身。

 

Meirens 提议使用空白的商标,“当人们看到一件衣服的商标是空白的,一定会觉得很酷,让他们更好奇。”

 

MM6是为年轻女孩设计的支线

 

之后便有了这个神秘的商标,四条白线宽松地把白色缝布缝在衣服上,外面会显露出“四条白杠”。设计的本意是可以让客人轻易地扯下,让衣服不属于设计师,而只属于你一个人。但现在,谁又舍得扯下这彰显品质的“四条白杠”呢?

 

1997 年开始,他们用 0 到 23 号的数字系统来分类品牌不同的支线。6 号是女装,10 号是男装。而 23 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没有,23 是商标上能塞下的最大数字。

 

Line 13:Objects & Publications

 

MMM 曾发售过幸运鸡蛋,灌你一碗心灵鸡汤

 

看 Margiela 的秀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被时装周宠坏的杂志编辑有时要跑到巴黎郊区的北非社区,有时要跑到荒无人烟的公墓才能看 MMM 的秀。抵达后,现场没有事先预留好的头排座位,因为 MMM 秀场的座位“先到先得”。拿到黑色和白色邀请函的人要从不同入口进场,不然就会被拒之门外,当然,川久保玲除外。

 

MMM 第一场秀

模特脚底涂着红色油漆走在白色地毯上

 

Margiela 的回顾展上复刻了这一场景

 

但这些“离经叛道”的秀总是座无虚席,因为它们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时装的理解。现正当红的设计师 Raf Simons( Calvin Klein 的创意总监)无数次在采访中表达他对 Margiela 的崇拜之情,他毫不吝啬地赞美:“是 Margiela 的秀让我想要成为一个服装设计师,他改变了我所有的想法。”

 

混乱的秀场

 

MMM 的邀请函也十分与众不同。有一次,他们把秀场信息登在免费的报纸上,发行之后,团队用红笔划出重点,再邮寄出去。“这是最便宜的邀请函了。”

 

还有一次,买手和记者收到了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白色卡片,打通之后,语音信箱的留言会帮你解锁看秀的时间和地址。

 

各式各样品牌的邀请函,左下的茶包上写着 MMM 在北京办展的资讯

 

不易懂的Margiela 秀

 

你很难想象他可以把屠夫穿过的围裙改成裙子,把路边捡来的盘子碎片做成上衣,把纸牌做成马甲,他可以把任何东西变成衣服。但 Meirens 称赞他说:“无论什么材料、甚至是别人眼中的废物经过他的手,都会变成时髦的服装。”

 

“废物利用”这个优点或许和他奶奶直接关系。战争时代物资紧缺,大家都要通过缝缝补补来维持生计。Margiela 的奶奶把一件磨损的衣服拆成两半,翻出另一面重新缝成一件新衣服,这个故事给了 Margiela 很大的启发。

 

 

他长大以后很爱古着,时常去跳蚤市场淘旧物。“缝补”呈现出来的缺陷美也令他深深着迷,他喜欢服装处于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所以他时常让缝纫线跑到衣服外面,更把用于服装设计的假人模特的表层皮质剥开,做成成衣。

外界把他这些对于服装的“实验性”尝试归结成“解构主义”,但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宣称过,他享受这种对于服装原材料的探索,让他深入服装设计的根本。所以他有时会把模特的头蒙住,让大家把焦点完全落在服装身上。

 

 

1999 年,MMM 才正式推出 10 号男装线。在此之前,Margiela 都专心地为女性设计服装。

看起来天马行空、没有边际的他,设计的时候,从不凭空捏造一个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而是尊重 Meirens 和团队中其他女性的意见,如果 Meirens 说“女性不喜欢这样”,他会认真地思考,做出调整。

因为他觉得服装是人的“第二层皮肤”,穿着舒适非常重要。

 

工人手工缝制晚礼服,由三条材质不同的婚纱组成

 

黑与白之间,藏着无数种可能

Margiela 和 Meirens 有着外人看来完全不同的性格,Margiela 天马行空,Meirens 理性思考。正好一个负责设计,一个负责营销。

Meirens 骄傲地说:“我们的钱永远都刚刚好,不多,也不会负债。没有人资助我们,而这份自由的空间对我们来说无比重要。”

喜欢黑色的 Meirens 和钟情白色的 Margiela 就这样完美地配合着,“好像是两个热情洋溢的灵魂,紧紧相吸。”在黑与白的空白地带,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激励着彼此,创造出了神话般的 MMM。

 

 

在 MMM 谁都要穿“白大褂”,继任 John Galiano 穿上之后也少了一丝不羁

在 Margiela 的眼中,有无数种白色,所以他称它们为 whites。白色不仅仅只是一个颜色,而是反射了所有颜色之后的总和。他喜欢看白色随着时间慢慢变黄,从这种变化中,它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可想而知,MMM 总部从地板到天花板都被涂上了白色的油漆,所有的家具都被白色棉布覆盖,MMM 的店员也都统一穿着“白大褂”。而 Meirens 呢,她把家里涂成了黑色。

 

纯白色的巴黎总部

 

 

“性冷淡”时装的先驱

 

1997 年 4 月,是他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

 

爱马仕首席执行官 Jean-Louis Dumas 宣布 Martin Margiela 成为新的创意总监,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时尚圈。许多人抱着看好戏的心态,认为他会给“凯丽包”打几个洞,或是继续用那些“廉价”的材料来设计礼服。

在确定选用 Margiela 之前,爱马仕没有收到任何他的作品集或创意灵感,Margiela 给爱马仕的只是几个关键词:舒适,品质,经典,永恒,手工,传统,优雅。而正是这 7 个词赢得了Jean-Louis Dumas的信任。

 

 

奢侈的橙色遇到了前卫的白色

当时,时尚圈对 Margiela 时期的爱马仕褒贬不一。舆论都期待这个“怪才”给爱马仕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他却收敛了起来,收敛得被评价成“毫无设计感”。Margiela 试图用服装表现一种“虚无感”,这个概念自 MMM 创立之始的空白商标就可见一斑。

90 年代不像现在,“性冷淡”风大肆横行,当时大部分的人或许无法理解 Margiela 过于极简的设计。他着力于每一个细节,希望制造出所有女性都合适的、能过历久弥新的服装。现在看来,Margiela 的设计仍然没有一点年代感,穿它出门,依旧时髦,爱马仕也保留了许多他曾经的设计,经典的双圈手表就出自 Margiela 之手。

 

在爱马仕的氛围之中,Margiela 尝试了很多新的东西。之前,他从来没有用过羊绒,因为太贵了。他想把羊绒换成他喜欢的法兰绒。但爱马仕不同意,他们觉得法兰绒不高级,最后双方妥协,让工厂制造了一种羊绒布料,看上去像是法兰绒。

他也开始探索如何让衣服变得实穿且有趣,深 V 领口的设计让女生不会在穿脱的时候弄乱头发,可拆卸的风衣袖口能够适应不同不同的温度,这些设计背后都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与了解。

 

张曼玉为 Martin Margiela 时期的爱马仕走秀

向来独来独往、神神秘秘的 Margiela 加入爱马仕之后,虽然依旧保持着原有的个性,但我们也终于有机会从别人的口中,窥探出一个更具体的形象。

Margiela 会和爱马仕当时的皮具产品的负责人 Christian 讨论产品的每一个细节,Christian 说 Margiela 十分理性,毫不情绪化。而且极其有条理,就像是一个工程师。

曼哈顿 The News Showroom 的创始人 Stella Ishii 评价他是一个温暖而敏感的人。

 

他没有把爱马仕的标志丝巾做成裙子,也没有把铂金包涂上白漆。但是他把成衣的 logo 换成了 70 年代的标志,把扣子的缝线改成了 H 型的品牌标识。大师都迷恋细节,他们把个人特色不显山不露水地融入品牌,而也只有细心的你,才会发现。

巧合的是,六年之后,爱马仕选择了 Margiela 曾经的老师 Jean Paul Gaultier 来接替他。

 

大师的“小心思”

 

We Margiela

 

在 Meirens 眼里,Margiela 的这段经历为 MMM 带来了许多资金,他们招募了许多人才,无论他们有没有时装背景。品牌并没有借此加速扩张, 2000 年才在东京开设第一家旗舰店。

 

但值得一提的是,2012 年,MMM 和快时尚品牌 H&M 联名,选出品牌库当中的代表之作,进行复刻。王菲裹在身上那条著名的“被子”就出自这个系列。

 

 

2003 年,看着时尚圈好像又回到那个盲目崇拜“设计师”的年代,Meirens 身心俱疲,选择退出时尚圈。她买下了意大利海边的一栋别墅,和她的小狗 Luna 一起安静地生活。

在她房间,并排挂着三个古董相框,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她把内衬的帆布拿走,呼应着品牌至今都在使用的商标。Meirens 一生都十分谦逊,默默做品牌背后的女人。而那一块商标背后体现出“设计的自由、勇气和信念”,是她自诩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在昏暗灯光的映衬下,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她金色头发下面那双蓝色的眼睛,以及她身上那条及膝黑色长裙,来自 Maison Martin Margiela 。

Raf Simons 形容她拥有极强的个性,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女人。去年,这个强大的女性离我们而去。

 

Meiren 去世那天,MMM 官方 Instagram 发了这张照片,Margiela 和 Meiren 在后台相拥(没有正脸)

Martin Margiela 呢?

2008 年,他宣布退出品牌,其余的事情,我们一概不知。他来无影,去无踪,好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世外高人”。他与世无争,也不曾妥协,自由自在地独自创作着。

30 年,40 场秀,百余件经典服装。这位大师还留给了我们什么?或许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草草作结的。

最后,想要分享一段 Margiela 的采访。是的,用传真进行的采访。有意思的是, Margiela 在所有采访中都以“我们”自称,而不是“我”。

 

记录片《 We Margiela 》

 

第一排空着的座位为 Martin Margiela 而留

 

什么是颜色?

强度,温度。冲突,和睦。

 

怎么使用颜色?

需要的时候。

 

什么是黑色?

是不存在,是存在,是情绪,是遮盖物。

 

什么是红色?

是他脸红,是她脸红,是发烧,是命令。

 

什么是皮肤? 一种保护。

 

什么是布? 一种媒质。

 

什么是材质? 时间的结晶。

 

什么是结构? 达到目的方式。

 

什么是功能? 回应所需。

 

什么是艺术? 需要回应。

 

什么是工艺? 时间的产物。

 

什么是服装? 最外一层。

 

什么是时尚? 一组建议。

 

什么是回收? 另一个机会。

 

你如何回收再创作? 自然地。

 

在 MMM 的工作方式?

时间,问题,答案。

 

在爱马仕的工作方式呢?

时间,另一种问题,另一种答案。

 

除了服装,你还想要什么?

理解。

 

生命中最重要的词是什么?

我们。

 

FIN by Lens Brand Lab

 

 

后记

 

这部新电影由德国导演Reiner Holzemer执导,他先前的作品有2017年的纪录片《Dries》——讲述的是另一位比利时设计师Dries Van Noten的故事。这是一部观感舒适的作品,而Van Noten本就是一个独立设计师愉快而直接的成功故事:没被出售(拍摄于Puig收购之前),没有生意伙伴要应付,没有潜在的烂透新主人接管,也没有关于他的精心策划的神秘感。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也是一部观感舒适的作品,但问题是,Margiela的故事可一点都不简单。我与几位以某种方式与Margiela有联系的人有过交谈,他们说Margiela完全不喜欢《We Margiela》,尤其是其中赞美Meirens的方式,据报道,Margiela在把自己的品牌卖给伦Renzo Rosso的公司Only the Brave后,与Margiela发生了争执。Holzemer在我们的现场采访中也证实了Margiela对《We Margiela》的不满,《We Margiela》的导演Meijer对此也表示不满。

 

新纪录片剧照中,Martin Margiela的亲自操作
新纪录片剧照中,Martin Margiela的亲自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Margiela想要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这段故事也在情理之中。作为导演,Holzemer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倾向于对拍摄对象采取恭敬尊重的态度。在《Dries》发布之后,Holzemer尝试了几次想给Margiela拍纪录片,但这位设计师还是保持了他一贯的沉默。是什么使他突然改变主意?我们只能推测,但对《We Margiela》中一些观点的不满,以及希望掌控对自己品牌遗产的话语权,似乎是个很好的理由。(或许可以从新纪录片的曾用名《不能让步》看出点端倪)

 

 

《We Margiela》在其他方面也与新纪录片相矛盾。例如Margiela坚决表示他的隐匿只是因为他本人的羞怯,他从首秀开始就拒绝与记者交谈。这与Scallon的说法相矛盾,他在《We Margiela》上说道,Margiela的隐匿决心既是真正发自他内心的举动,也是一招公关策略,而且发生于该品牌成立的几年后。Margiela坚决表示他希望以服装与外界进行所有对话,而根据Scallon的说法,事实并非如此:几年来,马吉拉亲自向其钦定的记者介绍其每一季成衣。考虑到Margiela被公认是最理性、最概念化的设计师之一,Huelle也很难相信Margiela不想亲自解释他的作品。“你不是很多话要说咩,怎么可以不谈衣服呢?”他在《We Margiela》中大声问道。

 

更重要的,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是,在Diesel的所有者Rosso买下品牌以及Meirens离开团队后,人们对公司运营方式的不满在《We Margiela》这部记录片中暴露无疑。在最新的纪录片中,Margiela只将这笔交易一笔带过,就好像这是一件不值得讨论的小事,尽管众所周知这笔交易的结局并不圆满。Margiela说他在2008年离开的原因是互联网的兴起,其内容的即时可用性几乎很暗让观众有惊喜的感觉。也许真的是这样,尽管现在这位设计师仍能像以前一样让出席他时装秀的人大吃一惊;毕竟,互联网可能是广播设备,但它可不是时间机器。

 

 

 REF参考

《 Maion Martin Margiela 》by Rizzoli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 The Woman Behind Martin Margiela

Another:Exploring the World of Margiela, the Hermès Years

Dazed: The untold story of Martin Margiela’s time at Hermès

Dazed: Martin Margiela Outlines pressures of fashion's fast pace in new 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