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
中国杰出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
█ 吕其明,安徽无为人,1945年9月入党。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一生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劳动人民。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他曾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贡献奖、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终身成就奖等诸多荣誉,一生成就斐然。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吕其明出生于1930年,从童年时代起,他的生活就和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父亲吕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父亲的引领和影响下,10岁那年,吕其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自此投入到革命的大熔炉之中,跟着部队行军、演出,也为自己一生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吕其明和他的小提琴
1944年,14岁的吕其明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有两条内容他立刻就记住了,第一,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吕其明说:“这两条我记了一辈子。我在走上电影工作岗位后,几乎每部影片,每个创作,都必须深入生活。我坐在亭子间里写不出东西来。”
在近 70 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吕其明始终不渝地履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与承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抒写伟大时代。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作品中倾注了对党和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情,他的音乐作品因此成为跨越年代的经典。
2021年4月29日,吕其明在上海爱乐乐团“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现场。
临危受命创作《红旗颂》
35岁首创,54载磨砺
1965年,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召开会议,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做准备,对各单位上报的作品一一过堂。在一轮初选后,大家一致认为“歌颂党、祖国、人民、人民军队的作品需要加强,应该要有一部高质量的音乐作品”。
著名指挥家黄贻钧为曲子一锤定音为《红旗颂》出了一道命题”作文“。35岁的青年作曲才俊吕其明接到了完成这道题的艰巨任务,一批老艺术家也支持帮助他。
“《红旗颂》怎么写、写什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当时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要形成一个历史与现实、理智与感情的碰撞,我就想在这个中间找到一个切入点。”“当时,我作为后辈是很惶恐的。怎么办,首先就是去一线体验生活。”吕其明回忆道。
创作中的吕其明
它以开国大典为背景,描绘了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雄伟庄严的情景。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
自此,吕其明,也成为中国红色音乐经典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用饱含激情的音符,写下一首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名曲。
多年来,他还一直觉得1965年首创首演的《红旗颂》“功力尚浅”,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级别,他仍反复推敲、修订。
这部作品他足足改了半个多世纪。从当年的青年才俊变成了如今的“鲐背”老人,《红旗颂》终于在2019年定稿,成为他献给伟大祖国七十华诞的贺礼。
吕其明(左二)在上海爱乐乐团录制管乐版《红旗颂》的现场,与指挥林友声讨论乐谱。
用音乐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感情
作为一名作曲家,吕其明有很多机会可以为自己谋求物质上的财富,但他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多年前,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领导来上海,请他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谱曲,他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但与馆方约法三章:一不取报酬,二不住高级宾馆,三不见媒体不作宣传,以一名普通党员和文艺工作的身份,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瞻仰学习,寻找创作灵感。
创作期间,他坚持早上五六点准时伏案,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都不停歇,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雨花祭》终于诞生了,总共15个乐章,1个小时的音乐。
吕其明工作照
似乎没有语言能够准确概括吕其明对艺术创作的认真程度,他把电影作曲、音乐创作看作是庄严的事业,勤于苦学,精于思考,敢于探索。
吕其明说:“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感动人心;只有扎根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红旗颂》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人喜欢,只因为我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与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在乐曲中交汇和共鸣。”身为《红旗颂》的作者,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唱响“红旗颂”。
之后,他又义不容辞地创作了《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这么多年来,他的代表作《红旗颂》在许多重要场合被无数次地演奏,有人便建议他收取版权费。吕其明经常笑着回答:“我是新四军小战士出身,是共产党把我养大的,就好比爹娘要用我的东西,我会管他们要钱吗?”
吕其明在上海的家中接受采访时哼唱《新四军军歌》
谈及荣誉,吕其明总是表现得很淡然。他说:“我不求我的作品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的和鸣,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这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正因为如此,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而写作,对我来说,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终生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英雄的“红旗”再出发
离休后的吕其明,行程万里,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义务为海陆空部队写了近30首军旅歌曲。2007年前后,年逾古稀的吕其明决定写一部新的交响组曲——《使命》,在音乐舞台上讴歌党的伟大历史征程。为此,他还大量阅读和观看了党的历史资料和珍贵影像。有段时间,他的腰椎动了手术,住进了医院。但他依然笔耕不辍,在医院的病床上继续创作。
经过四年的日日夜夜,作品从大框架到细枝末节终于酝酿成熟。此时正值十八大即将召开,吕其明也到了耄耋之年,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但却始终没有放弃。他邀请作曲家陈新光合作,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用29天的奋力拼搏,完成了该作品的初稿,并在十八大召开之际,在上海文化广场隆重推出,引起热烈反响。之后几年,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尽善尽美,他对《使命》又进行了不断提升改进。
吕其明在家中的钢琴前修改乐谱
创作的音乐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以喜爱、所钟情,是吕其明一生的追求。
在特殊的2020年,新时代“白求恩”奔赴战“疫”一线,吕其明深受感动,为了讴歌不顾生死、捍卫人民生命安全的战士,他以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为素材,倾力创作单乐章的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赞颂祖国抗疫壮举,致敬抗疫战士,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29名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获颁“七一勋章”。
91岁高龄的老一辈作曲家吕其明,正是该勋章的获得者,也是此次唯一获得这一党内最高荣誉的音乐家。
时至今日,吕其明仍然在坚持创作。此次荣获“七一勋章”,他的心中非常激动,表示这是党对自己的厚爱更是激励与鞕策,在晚年要加倍努力报答党的恩情。自己还会继续努力,分秒必争地为党和人民多留下一些作品。
为党国创作,为人民创作。吕其明不仅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榜样,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向吕其明老师致敬!